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出来,前往长三角首个史前贝丘遗址井头山。经碳14测定,它是我国滨海埋藏最深和时代最早海岸贝丘遗址,距今7800至8300年;为河姆渡文明早1000多年的“爷爷”。贝丘遗址是古人类寓居遗址,文明堆积以海洋软体动物贝壳为首要包括物。除滨海外,还有内陆淡水性贝丘遗址。贝丘遗址很多出现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在农业鼓起后衰退。今发现最陈旧贝丘遗址在南非,距今3万至13万年。
途中,春雨不知何时已停。十年前,以太平洋岛国美丽花朵“菲特”命名的第23号强飓风登陆福建,这是新我国建立至2013年、在10月里登陆我国陆地的最强飓风。余姚的降雨量达499.9毫米,遭受1949年以来最严峻水灾;两天里的雨量几乎是68个西湖。无意中,洗刷出一条寻觅先祖的路……
雨后初霁,三七市镇井头村的王维新和堂弟王维尧,赶着羊群过了319(原六一)省道,在路南吃草。那里在做建厂前勘探,取出的土芯被水冲泡开,泥里显露白花花的贝壳、夹着动物碎骨。俩人见了,觉得像1.5公里外田螺山遗址挖出来的东西。所以,捡了一塑料袋,骑上电瓶车,送到田螺山考古队。
两天后,技工徐志清把塑料袋交给领队、余姚本地人孙国平,刚从杭州回来的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史前考古室主任。这位著有《远古江南——河姆渡遗址》的研讨员立刻意识到,“不同寻常,很重要,或许来自一个特别的遗址”。陶片贝壳同出土在长三角没有过的。
咱们到了商场南路119号井头山遗址,围起的面积有2万平方米。当了三十五年记者,仍是第一次走入开掘的考古现场。北面一排搭长廊的简易房子,墙挂几块《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展板。长廊两边架一排木板,上铺贝壳和碎陶片。东北转角,堆积一个个装满贝壳的蓝色塑料箱。一间屋里,放着十来台未拆的空调,究竟天快热了。
说起往事,孙国平说其时没留王氏兄弟联系方式,经一个月寻觅才到发现现场。经该地块业主赞同,挖了试掘坑。下挖3米多时,因坑内面积变小及底下淤泥而难以下挖;就从田螺山取来5米多长不锈钢探杆,在3.5米深的坑底人工下探。探杆到7米深处受阻,杆头凹槽里有似贝壳的白碎屑。孙国平判别:“在这个超凡的史前遗址埋藏深度上,总算触及到了贝壳堆积层,也便是考古学上的‘贝丘文明层’。”
2014年新年后用机械钻探,于7至8米深处发现不少碎小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等遗物组成的文明层。开始确认是一处深埋地下8至9米的史前贝丘遗址,其间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明既类似又有差异。钻孔样品送北大碳14实验室和日本做时代测定,结果是时代距今8000年上下,最大8300多年。
2016年,余姚市出资向企业回收发现井头山遗址地块。2018年,请求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因遗址文明堆积埋藏深度远低当地仅海拔2米的宁波滨海平原,地下土层极易塌方;于开掘前建成750平方米的钢结构围护基坑,这在国内考古开掘中尚属初次。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第一期开掘获重大成果:出土了露天烧火坑、食物贮藏坑、日子用具加工制作区、滩涂区木构围栏、废弃物倾倒区等30多处远古海岸村落日子遗址;很多丰厚的海生贝壳和渔猎动物骨骸等动物遗存;稻谷、麻栎果和橡子等植物遗存;以胶结牡蛎壳很多碎块礁石为主的矿藏遗存;还有陶、石、骨、贝、木器、编织物等出产日子器物;无缺和已恢复文物标本400多件。缘此,井头山遗址当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国新石器时古学权威严文明先生对孙国平说,“遇上这个遗址是你很大的走运。”当美好来敲门,走运总属有学养的人。之前,他在距井头山遗址1公里,开掘出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明时期、当今世界已发现的面积最大和时代最早的施岙古稻田。
孙国平翻开一扇门,迎面是一白色长桌接一铺黑绒布桌,顶着天花板挂一“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赤色横幅。眼前,琳琅满目的各类贝壳展现了一个丰厚的史前海鲜商场,8000年前蚶、蛏、蚌、螺与今如出一辙。有的蚶蚌壳没有翻开,猜是食物储藏;有的螺壳带孔,想是乐器或装饰品……孙国平展现比手掌大的大牡蛎壳,“现在没这么大的蚌了。”
“有。”他从箱里拿出2个塑料盒,各有一只蟹伏在泥里。说发现时,蟹卡在树里。
仰慕祖先海鲜当饭吃,早有“宁式地中海饮食”。之前在河姆渡展品中,就看到鱼脊椎骨、鱼鳃盖骨、鱼鳖甲等。
井头山的贝丘层,最厚处超越2米;特别蚶壳不计其数,实际上并不古怪。1987年,还在长江口江苏启东段发现长20多公里、厚1到3米的天然野生毛蚶集聚带呢。在我去过的法国尼斯,当地斯阿玛达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的贝壳堆积。对这些贝壳,研讨者到19世纪才认识到是人类活动产品,瓦谢尔科夫提出了贝丘考古学;之前以为是天然使然。很多堆积不仅仅食余扔掉的日子废物,更因贝壳用处广泛而保存,可制作东西、石灰、陶器染料,还可铺路和造墓等。
孙国平从水中小心谨慎捧出一根长木捧,两头挖有凹槽;说是祖先的扁担。他双手捧两头,说不把握好平衡点就易折断。一旁经脱水处理的木桨,形状与今无异;它距今8000多年,可谓我国最早船桨。
令人为傲的是一个年过8000岁的黑木碗,如今天漆碗,它或许是迄今出土最早的木碗了。这些木器能保存无缺,皆因海相沉积掩盖、处与空气离隔的饱水密封环境中;同存的还有苇编鱼罩、篮子等编织物。
显宝持续。孙国平拿起一块陶釜碎片,说上面沉淀是锅巴。他们曾花2天在2升土里找到2600个小穗轴。风趣的是一个光亮的鹿角,宣布幽暗光泽,似祖先盘摸出的包浆。更让人敬服的是大骨头里套骨针,针有卡扣,不会从骨头里掉出来,似当今可换不同螺丝刀头的东西。
1号坑已回填,钢结构围护撤除,因承当不了每天5000元的租金。2号坑2022年6月发动,1000平方米的大基坑从钢结构围护换了我国考古史上无先例的钢筋水泥结构,类似楼房地基。现已下挖8米多深,方针是寻觅先民寓居的干栏式村落遗址,期盼还能找到出海捕海鲜的小码头。孙国平判别住此先民有五六十人,说着,指着前面:“村落估量在西面井余路行道树的方位。”
我从铁梯一层层走下,走上如田埂的水泥道,在道框起来的泥地里,看到满天星斗似的贝壳,还见到一棵黑漆漆的残树……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距发现河姆渡遗址整整四十年。它昭示河姆渡从哪来,又把新课题摆在面前:井头山从哪来?但它已标明:长三角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由此提至距今8000年前,长三角是我国海洋文明来源和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并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和海洋文明考古及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讨的重大突破。
旅居杭州时,街坊梅福根叔叔不常在家。那时,他正参加距井头山南7公里的河姆渡遗址开掘。下一任浙江省文管会主任的他,编写了《七千年前的奇观——我国河姆渡古遗址》。孙国平说梅叔叔是长辈,他是1988年北大结业后考古的。他告诉我:读中学时,曾在井头山瞭望河姆渡;这一望,心里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
发现河姆渡遗址使人们认识到:中华文明来源不只仅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是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井头山又把这一前史提早了千年。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是一起推进中华文明向前的两个巨轮,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也是如此。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档修改(专业方面技能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著作年赛一等奖等,当选王蒙主编《我国最佳散文》和《我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日子》、《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